访我校2010届新闻传媒专业校友苏彪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11 | 点击:[]

 

 

 


愿所有的坚持与梦想不被辜负

                —访我校2010届新闻传媒专业 校友苏彪

如果说2015年国内热映的2D电影《煎饼侠》成就了中国最年轻的80后“十亿导演”大鹏,那么作为《煎饼侠》的编剧,苏彪的大荧屏创作首秀无疑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写一部大电影,在苏彪的规划里这是45岁才会发生的事情,而去年,他也只有29岁。从写网剧到备战春晚小品再到大荧幕创作,非科班出身的苏彪在三十而立之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

隐藏在空气里的梦想

因从小酷爱影视剧作,成为一名影视职业编剧成为了苏彪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事情,由于高考的阴错阳差,苏彪来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学习新闻传媒专业,也许放弃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重新开始,苏彪认真考虑并一度渴望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只是在无数个抱着《新闻学》入睡的夜里,他很清楚自己的脑子里想的最多的是,要是能亲自参与一部电影制作,那该多好。

机会来了!在苏彪读大三的时候因专业关系学习了视频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的相关课程,接触到了摄像机。虽然学校提供的摄像机是为了让学生拍摄校园新闻,但是摄像机到了苏彪手里,他脑子里窜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能不能拿着它去拍一些好玩儿的东西。说到这里,苏彪说自己必须要严肃认真地感谢母校。因为当学校发现大家借走了几万块一台的摄像机并没有去拍新闻而是搞起了影视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收回摄像机,而是因势利导,办起了大学生电影节。这对于当时穷到连带镜头的手机都买不起,却对影视有着偏执热爱的苏彪而言,简直是再棒不过的事情了。在学校举办的大学生电影节的作品公演上,苏彪和宿舍兄弟们拍的四分钟小短片,赢得了全场不下二十次的笑声和几次热烈的掌声,现在已经创作出许多为人所知的喜剧作品的苏彪回忆起这段大学时光说“我真的感谢学校,以及那个时候为我们幼稚作品不吝赐笑的同学们,是他们给了我提起笔,去逗笑别人的一份底气。”

大学里的历练和心底的声音让苏彪觉得自己毕业后一定要成为一名职业编剧。“当你紧攥双拳,迈出校门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不止有刚刚毕业的茫然无措,还有无数种有趣的可能性,而在这些千种万种的可能性里面,有些你曾经希冀无比,但并非你本专业的职业,也站在远处,躲在警察、公务员、律师、翻译、画家等等职业身后,‘臊眉耷眼’地向你招着手,对于我而言,这份工作就是编剧。”

苦读四年,一朝放弃,选择一个从字面儿上就透着一股虚无缥缈和触不可及的行业,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定,苏彪亦如此,“但有时候,我们必须得感谢二十岁左右时心中那份并不十分理性的蠢蠢欲动,它能驱动你走向另一种别样的人生,当然,这份蠢蠢欲动的出发点一定是你潜伏在内心深处掐不死、摁不住的叫做‘兴趣’或是‘执念’的东西。”

梦想本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到,却又无处不在,但是只要足够坚持,连呼吸的空气都会带给你自信与勇气。

找到自己该站该坐的地方

在攒够了盘缠之后,苏彪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漂”。“我初来乍到的时候脸上也是写满了大大小小的懵,那种懵来自对大城市的陌生、来自举目无亲,来自孤立无援,想找一个已经扎根北京的同学帮帮忙,但是电话拨通了他却先让你帮忙找工作。”苏彪说当时的自己是在希望之城里绝望着。 

懵过、绝望过,接下来就是寻找出路。当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已经拿到了offer的同学们总会在某个路边摊儿,拍着我们的肩膀说这样的一句话:“找不到工作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但是苏彪认为,“它存在的一个前提,那就是金子本身要时时刻刻地旋转、跳跃、不停歇,让那双寻找你的眼睛发现你,而不是羞涩地窝在泥土下、河床中,等着淘金者来发掘。约翰内斯堡金脉被发现,就得益于一块儿金矿绊倒了来南非搞勘探的澳大利亚人,乔治.哈里森。”

“在求职的时候,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其中包括制作视频简历,写大量的短篇故事投稿,去华谊兄弟公司门口和门卫攀谈,请一个在影视公司工作的高中女同学吃大餐……”对编剧的执念让他主动推销自己,谈及当年“寻求出路”的经历,他记忆犹新。“直到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了被网友爆转的网剧《屌丝男士》第一季,那时,我意识到,机会可能来了,因为这种短平快的喜剧类型,是我喜欢,并且擅长的。于是,我打开了私信窗口,但我并没有直接求职,而是用一天的时间,敲出了二十个短剧本,点击,发送。”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旋转、跳跃的金子总会发光,“大概是第三天,我接到了大鹏工作室制片人的回复,他们想见见我。”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标准是社会的、别人的、立足于现实的,但也有一个标准是自己的、内心的,取决于自我认可的。你要去相信,你最喜欢的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做喜剧,我们是认真的

苏彪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编剧梦,用“自学”实现“成才”,成为一位酷爱接地气的新人喜剧编剧。《屌丝男士》成为网剧中的领头羊,这种程度的成功也令他为之感叹,“我是在《屌丝男士》第一季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入到团队的,那个时候的《屌丝男士》已经是一部现象级的网剧了,当时的我们本以为这种热度已经是这种喜剧类型的天花板了,然而,随着剧本质量和制作质量的提升,以及许多一线明星的参演,《屌丝男士》四季的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30亿次+,这的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谈及网剧事业的发展,苏彪则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目光所及的是网剧值得担忧的未来,他用了一个亲切的比喻表达网剧现状“网剧的春天就跟来农大蹭饭的高中同学们一样,毫无征兆,说来就来。”但是他同时也看到目前的网剧市场虽看起来是一片生机盎然,但也仅限市场层面。在内容方面,剧作者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网剧和电影电视剧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具备网感,和年轻人更加贴近;二、在审查上有着较为宽松的尺度。手握着这来之不易的两大特点,平台,制片方和作者是有着做出好作品的极大可能性的,但很遗憾,目前有一些当红网剧,却往往将这两大误读成了无节操、无底线和重口味,这也是苏彪目前最担心的一个现状。

从写网剧、写春晚小品再到大电影创作,苏彪“碎步前行”却也走得稳当,在即将而立之年将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银幕。不过首次“触电”的他认为,“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网剧和小品创作经验唯一能贡献的,就是怎样把剧本写得好笑,而电影里的人物性格,事件,矛盾,则对好笑这件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好笑,更要在人物里、结构里、逻辑关系里,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在电影《煎饼侠》的剧本创作中,从构思到定稿花费四个月左右,3万多字的剧本曾改过21稿,一遍遍的修改,一天天的熬夜,想起电影创作的那段时光,苏彪当时的心态可以说是既兴奋、又焦躁,“兴奋的是自己的作品终于有机会登上大荧幕了,在我的规划里,这本来应该是我在45岁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儿。焦躁的是,写一个大电影在我的规划里,本应该是在我45岁的时候才该发生的事儿啊,我行么?”

苏彪内心很明确表达就是要他想用现实的人物去“麻醉”观众,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更惊喜、更舒服地进入剧情,满足观众对娱乐圈和艺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因为“所有的剧本,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情感表达,而不该是机械重复的工业产品,编剧们可以表达得不透彻,不到位,不精准,但一定不要放弃表达的权利。”

“喜剧的纯粹目的就是让人发笑,但又不止于笑,这需要的不仅是天赋、功力、以及一颗强韧的头脑,更需要观察、冷静以及一个愿意跟板凳长相厮守的屁股。痛苦是板上钉钉的,就算心情复杂到数度停笔,但好在,拿起笔的次数比停笔要多上一次。”苏彪如是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虽值而立之年,但苏彪在朋友眼中,就是一个没长大、没准儿长不大的大男孩儿,所以,他并不是很擅长太深刻、太高级的表达,“作为一个专攻喜剧的编剧,我更想传达简简单单的东西,比如生活的美好,比如梦想的力量,再比如让我们夜不能寐的那份初心,千言万语熔成一个字儿吧,爱。”因为热爱奋不顾身转型投入喜剧创作,因为热爱才会努力拼搏,将别人的质疑化作创作的动力,因为热爱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作品。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勿忘初心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千世界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迷失自我,只有做到心安,才会让人生的选择变得厚重。

抱着初心一步步走到现在,苏彪获得了鲜花和掌声,但他也认识到自已的一些不足,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目前最想改进的,还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所有行业都有它的规律和技巧,喜剧亦然,我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拿到那把能打开观众换了之门的神秘钥匙,这是喜剧编剧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个成熟的剧本需要各个工种的前提介入,比如导演、美术、特效等等。对于苏彪而言,做喜剧编剧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和业内的一些前辈学习,从那里汲取丰富的专业营养,积累更多的经验运用于创作之中,“不夸张地说,与冯小刚、陈可辛这样的一流大导演聊上两个小时剧本,比你精读五本专业的编剧书都要受用得多。”

谈及未来剧本的创作方向,苏彪说自己是一个崇尚快乐和美好的人,所以近几年的作品还将以喜剧为主。但他也是一个动漫迷,所以希望自己有机会尝试一下动漫电影方向。

才不是没有故事的东农人

作为学长,苏彪这样对东农学子说:“大学是一个奇妙的人生阶段,除了打游戏,玩儿直播之外,我们还可以做很多更疯狂、更有趣,更让自己瞠目结舌着为自己骄傲的事儿,去发现和纵容自己的天赋吧,你会发现,世界,真的会因为你而变得美好。”

对于学校开展文艺工作,苏彪建议要给同学们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培养出一种气氛,不仅让勇于表现的同学表现,更要让羞于表现的同学们有表现的欲望。

或许故事的最初,我们都是恐高的鸟,但是为了梦想,我们长出了翅膀。苏彪和他关乎梦想的故事,不曾刻意说教,却也让我们懂得,就算曾经遭逢风雨,历经磨难,回过头,还能清晰地看到最初的样子:能承受多少艰辛,就会有多少收获。愿我们所有的坚持与梦想不被辜负,所有苦尽甘来的美好如期而至。

 

【校友简介】

苏彪,男,29岁。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绥化,2006年考入东北农业大学新闻传媒专业,现从事喜剧编剧工作。他参与制作的电影《煎饼侠》,成为首映日热度最高的国产2D电影,后荣获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年度最具网络热度IP奖,截至2015年7月27日,票房总计收益11.49亿元人民币;并为网剧《屌丝男士》、《极品女士》,以及春晚小品《扰民了你》、《车站奇遇》、《网购奇遇》的编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