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姚文双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37 | 点击:[]


姚文双,1984年生,吉林省人。东北农业大学2007届园艺专业校友,现任牡丹江市凯大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在黑土地上奋足驰骋,在黑土地上尽情放歌。参加工作以来,姚文双就把丰饶的田野作为自己圆梦的广阔舞台,他把农业发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追求的梦想,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民提供种植生产全环节的市场化服务,带领着众多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1.webp.jpg

“我的根在黑土”

20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深造,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他不仅从老师们那里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是被李景富等众多老教授身上展现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一颗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种子正在他心里悄悄萌芽。

2007年,毕业之后的他应聘到了一家外资公司。尽管有着高薪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他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从没有放弃要在农业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大展作为的梦想。2014年,他毅然辞去外企高薪工作,应聘到国有控股的农业公司。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他说:现在咱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我要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webp.jpg

“我的业在农村”

执着的念头让他决心改变现实的困境,四年的大学经历告诉他从事农业工作,就要深入到农村和农民打交道。他发现土地分散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短缺等因素,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但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想法有了,怎么干是他面临的又一个严峻问题。困惑之际,他想到了农业专家的聚集地-母校东北农业大学。于是他返回学校向专家老师们积极请教,在听取了十几名专业研究农村工作的母校老师们深刻观点和见解之后,关于怎么干他的心里已慢慢有了雏形。

之后他沉下身子,一边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一边深入村屯实地调查了解。那时,女儿才刚满一岁,父母也已近耄耋之年,老人、妻女都期待着他能为家庭多付出一些。但他为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他不得不放弃阖家团圆的温馨,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

一年后,通过详细的政策分析和市场调研,他明确了做一家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的保姆式农业公司,通过大型农机具的集中作业全面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想法。2015年,他领导的公司在黑龙江省密山市二人班乡开展先行试点工作,并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出资成立了鸡西市美来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营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农化服务、技术指导。当时,农民对合作社还不太认可,面对合作社的宣传,农民们一片质疑的声音。

波折在预料之中,现实中的难度更大。他带着人挨家挨户的做工作、一村一屯的去讲解,深入的交流中逐渐改变着农民的思想,频繁的走访中渐渐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到播种之前,20个农户的330亩玉米田选择了他和他的合作社。他深知,赢得别人的信任只是开始,兑现承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结果。在合作社的经营中,从生产资料选择到农机具租赁、从田间除草到虫害管理、从抢季收获到粮食仓储销售,他都亲历亲为、精益求精。秋后一算账,托管给他种植的耕地亩均增产100公斤,户均增收2310元。粮食卖完,农民数着到手的一沓沓钞票,都笑开了花。

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农民不但选择了继续跟着他干,还带动亲戚朋友加入了代耕代种队伍。随着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他又针对外出打工的农户推出了“从种到收、服务到秋”的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这一年他代耕代种了1100多亩耕地,托管土地达到了3000余亩。为提高经营水平,合作社招聘了10名有种植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并投资购买了200余万元的大型农业机械,当年实现亩均增产110公斤。

2017年,他刚刚发展起来的业务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国家临储玉米的大量拍卖,导致了托管土地的部分农民出现了卖粮难的情况,如何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成了此刻的他最大的烦恼。恰逢母校东北农业大学校友会刚刚成立,他把面临的困难发到校友会群里寻求帮助,校友会老师们了解到他的困难之后,第二天便帮他成功的对接了一位从事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校友师兄。有了校友会老师的引荐,彼此减少了建立互信的时间,对方很快就与他签订了2000吨的玉米定向收购协议。粮食有了出口,农民们得到了实惠,压在他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有了校友会校友们的强大支持作为后盾,他也有了将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底气。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从东北农大等高校新招聘农业技术人才20名,并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烘干塔等粮食储运设备。有了从种到收的全产业链保障,合作社的业务也在快速发展,这一年,他的公司代耕代种及土地托管的耕地也达到了8000多亩,28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4085元。

2018年,他再次通过校友会老师的介绍和引荐,成功对接了两家国内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开展订单种植业务,打造了玉米从种到收的产业链闭环。他的合作社规模日益壮大,全年代耕代种及土地托管的耕地达到了40000亩,1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增收5720元。

现如今,60名专业技术人才、价值900万元的农机具和仓储设备、70000亩待耕的土地、累计935万元农户的新增收入和累计产出的6800万公斤粮食,以及承载着的2000名农户殷切希望,这些就是他四年来拼搏奋斗的全部家当。他说:他无悔于当初的选择,他也继续会向着自己的梦想坚定地前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