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钱春荣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48 | 点击:[]

 

37.png

五月初,杏花开始缀满枝头,这是黑土地播种玉米的最好时节。

每年五一劳动节,走进大美黑龙江的田间地头,都是一片繁忙景象,一群身穿迷彩服的特殊“农民”在田间忙碌,整地、划方、备种、施肥,传统的农事一样不少。此外,还要在每块田地里精打细算、精雕细琢,他们就是农业科研人员,既要有农时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还要有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细心观察以及科学研究。

在这样一群特殊的“农民”中间,有一位不爱红妆爱“农”妆的“玉米人”。有诗赞曰:“每度裙装徒寂寞,着迷彩,田中梭。白发如雪未悔过,仓实廪,乃快活。”

经常身穿迷彩服穿梭于玉米田地间的钱春荣,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工作于黑龙江省农科院,人生经历始终与“农”紧密相连。

从小时候立志做“土掉渣”的农业研究,到如今成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作物栽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钱春荣的“农业梦”逐渐清晰、成真……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钱春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与农相逢:开拓与奋斗


2006年,钱春荣硕士毕业后来到了黑龙江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希望她放弃硕士学习期间的水稻研究方向,组建一支玉米研究攻关团队,开展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选定学术研究方向至关重要。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因为那意味着多年研究心血可能付诸东流,而要在一个新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又是多么艰难。

白手起家,第一个摆在钱春荣面前的难题就是“玉米要怎么种”。不会种,她就跟在玉米专家身后,从点滴学起;没经验,她就带着新招聘的研究生,从基础摸索。为及时准确获取玉米田间生长信息,她和团队成员们每个生长季节都风雨不误,进行大量田间调查。

夏季,本应该是女人最漂亮的季节,而她每天穿着迷彩服,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穿梭在玉米田,调查花期、记录性状。炎炎烈日下,一上午四五瓶矿泉水进肚居然一次厕所也不用去,全随汗水蒸发了。从四月到十月,一个玉米生长季节下来,钱春荣和团队的伙伴们没有一个节假日能休息,皮肤也晒得黑黑的。

38.jpg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钱春荣带领团队创造了田间试验小区多达1440个试验记录,被栽培界同行称为“神话”,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课题,率先开展的玉米全程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高产水热高效利用技术先后获得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成果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广泛应用,累计为农民增收60亿元。


与农相知:理论到实践


“科研成果只有让老百姓真正用到,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钱春荣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到黑龙江省巴彦县讲课后,当地一家主营速食大碴粥的企业负责人找上钱春荣,向她咨询“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大碴粥口感味道不一样”的生产难题。在详细了解企业相关技术流程后,钱春荣找到了“品控”不好症结所在——加工所用原料品种不一致。为此,钱春荣为企业量身定制了2款大碴粥专用玉米品种,并针对专用玉米品种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专用品种订单生产,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难题,并帮助企业研发了药食同源新产品“龙须粥”,丰富了企业产品类型。

在钱春荣的助力下,这家企业打造了巴彦“小园玉米”品牌,并在2021年被遴选为全国“一乡一品”优质产品,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产品。每亩小园玉米通过企业加工,可以创造4万元产值,种植小园玉米的农户,每亩保底收入1800元,2021年带动巴彦县13个乡镇1152户贫困户种植小园玉米1850亩,累计增收640万元。

为提高玉米种植效益,钱春荣带领团队选育了玉米与玉米须产量双高的药食同源型玉米专用品种,发明了兼顾多产优质玉米须的玉米栽培方法,首创龙须粥和胎须茶等产品,延伸了玉米产业链,开辟了玉米增收致富新途径。

2016年,钱春荣参加项目答辩。会上,一位评委向她提出一个问题:“你帮农民生产了那么多玉米,同时也产生那么多秸秆,这秸秆怎么处理啊?”就是这样一个与答辩项目毫不相关的问题,却深深地触动了她,她从此关心上了玉米秸秆。她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沟通,与养殖户交流,深入大型农场,向专家同行请教,经过无数次生产调研、田间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终于拿出了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模式。该技术入选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成为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关键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把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让老百姓掌握,自觉使用,她利用农闲季节,走乡串户到农民家,和农民唠家常,告诉农民,秸秆就是土地的粮食,千万不能再烧秸秆了,并教农民如何用秸秆培肥土壤,藏粮于地,为便于农民操作,将秸秆还田技术制定成详细技术流程,做给农民看,给农民做示范。

为切实帮助贫困乡村解决秸秆问题,她与林甸县宏丰村、呼兰区双合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联手,指导村民秸秆还田,为村民引进直燃式生物质锅炉,为村合作社引进秸秆膨化技术,鼓励村民搞养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仅秸秆膨化饲料这1项,就使合作社年获利润20余万元,不仅解决了村里玉米秸秆禁烧问题,而且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与农相伴:梦想与坚守


2020年备春耕培训,对于钱春荣来说很特别。“直播”这个新鲜词汇,她一直只是旁观者,没想到在那个春天,她也成为了参与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拦住了下乡入屯的脚步,却拦不住科技助农的心。怎么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为满足疫情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她想到了用网络传递知识的办法。她开始学习使用从未接触过的快手APP,开通直播间,就农民关心的春耕整地、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品种选择、高效施肥等问题,云端为农民讲解分析、答疑解惑。每次直播观看人数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人,五花八门的问题,她都一一细心解答。直播间回答不完的,就在群里解答。

39.jpg

为让农民朋友可以随时在线反复学习技术内容,钱春荣直播后还精心制作通俗易通的视频课件,发布到快手上,供农民学习,她也因此成为农民贴心网红。多家媒体报道了钱春荣网络直播、助力春耕备耕事迹,钱春荣因此有了“科研网红达人”美名。如今,“玉米站长”已成为农民信赖的朋友。

“择高处立”“向阔处行”,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但面对外省高校抛来的高薪橄榄枝,钱春荣却没有丝毫动摇。在她心里,一直深深埋藏着对黑龙江沃野的感激之情。“这是片神奇的黑土地,浸润着层出不穷的萋萋树木,延续着创新发展的科学基因。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前辈们传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得传承下去。”这就是钱春荣矢志不移的“农业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