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杨林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51 | 点击:[]

 

15.jpg

“三年援青,九次玉树!再见我心中永远的玉树……”2022年7月中旬,杨林将这段话写在自己创建的“农民之友”视频号上,言语之间有不舍、有怀念,也有祝福。算起来,距离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离开青海之前,再去一趟玉树成了杨林心中的执念。

这是一段跨越千里的情缘。一个位于首都北京,一个位于青藏高原,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因为“援青”,被紧紧相连。

2019年7月,随着中组部第四批援青干部踏上高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副主任杨林也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青之旅。

来到青海后,她担任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分管动物防疫和渔业渔政工作。面对高反带来的夜夜不眠和一切如新的工作环境,杨林没有埋怨,没有停歇,而是先从基层调研开始。


1.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援青三年,雪域高原为杨林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

2020年早春时节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依然是冰雪覆盖,杨林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来到玉树州巴塘乡实地调研春防工作。只见防疫人员左手拿着牛粪、右手拿着注射器,一边迅速给打过针的牦牛拍上一块牛粪做标记,一边拿着注射器就追。

大草原上春防工作的一幕让杨林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抓紧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免疫注射栏成了杨林来青后第一件要紧的事。

“青海省绝大部分都是牧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完善,不仅关系到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还影响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杨林一边回忆着那段难忘的时光,一边告诉记者,然而现实是青海财政困难,85%靠转移支付,仅靠地方财政支持很困难,无法满足全省各地几乎上千万的预算资金。

钱从哪来?杨林将起草好的报告,以及自己的所见所感带到农业农村部,主动申请资金、积极争取项目。半年后,好消息传来:农业农村部投入近1.5个亿,三年建设免疫注射栏近5000套,远远超过了以往历年总和,村、社覆盖率达到了100%。这些免疫注射栏在牧区的广泛使用,既提高免疫效率和质量,又保障了防疫员安全,深受基层防疫人员和广大牧民的热爱。

这件事落地了,杨林干事的信心倍增。

从克服高原气候带来的身体不适,到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杨林用大量的基础调研为支撑,在动物防疫方面,提出“夯实基础、规范推升”发展思路,重点“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狠抓免疫、监测等关键措施落实,提升兽医服务和防控监管能力。在渔业渔政方面,提出围绕土著鱼保护和冷水鱼发展,做大做强青海“两条鱼”,重点在筑牢渔业“三大安全”底线、建立“一江一河一湖”禁渔与资源保复机制、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2.做大做强青海的“两条鱼”

援青三年,雪域高原为杨林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忆。

青海在沿黄河流域龙羊峡至积石峡段电站水库拥有75万亩的优质冷凉水体区域,被公认为养殖“三文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每3条三文鱼,就有1条产自青海,发展三文鱼产业,优势在手。

位于三江源头区域的青海河湖广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因昔日受捕食、盗捕等因素影响,青海省境内部分水生生物特别是土著鱼类资源量一度逐年降低,保护土著鱼,重任在肩。

针对青海这两个特殊的渔业“省情”,杨林审时度势提出要走“保护土著鱼、发展三文鱼”的“两条鱼”思路。“一方面要把三文鱼的资源优势发挥好,做大做强冷水鱼产业,另一方面要把长江禁渔、黄河禁捕、增殖放流等工作落实落地。”

2020年,杨林组织启动长江青海段十年禁渔和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同时在全国率先对黄河流域青海段干流、重要支流和湖泊实施为期五年禁渔,织密禁渔管理网,全省“一江一河一湖”禁渔工作成效显著。

不仅要“严管”还要“增殖”。在青三年,杨林牵头组织并参加了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20余次,每次当她看到活蹦乱跳的鱼儿流入清澈的水中,在她的心里又留下了一抹在高原上增殖放流的珍贵记忆。

青海渔业以沿黄大网箱养殖为主,转型升级存在很多瓶颈。为破解环境压力,杨林组织制定了《青海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引进工厂循环水和集装箱等陆基渔业应用试点14处,推动“陆基+网箱”两栖养殖的转型发展模式;开展网箱环保升级和粪污收集处理系统建设,计划今年全部完成。

规范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在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点水域开展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出台方案完善监测范围指标等组织长江源头水生生物本底调查,这是近30年来首次全面系统掌握长江青海段干流水生生物种类、分布生境等情况;组织全省首次开展水产养殖资源普查和 1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本底调查,为今后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杨林将密密麻麻的工作成效印刻在三年的援青时光中。  


3.心怀基层为民多办暖心事

援青三年,雪域高原为杨林留下了不少暖心的记忆。

事实上,在正式援青之前,杨林作为受邀专家来到玉树参加了“海外赤子高原行暨全国包虫病高原人畜共患病防控基层活动”。而还未返京,杨林就接到了农业农村部派她援青的正式通知。

每到一处,下基层、访农户、做调研是杨林多年来的一个工作习惯。

从海拔几十米到海拔3800多米,所有的援青干部面临的第一道考题就是高原反应,杨林也一样。“我还是低估了高原反应,我记得当时那户牧民家在一座山坡上,我走得急,还没走到牧民家中,就感觉心跳加速,腿脚发软,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吸不饱氧气有多难受,后来我是一边吸着氧,一边坚持走访牧民家。”杨林回忆着。

青海基层兽医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在防疫设施建设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方面,远落后于其他省。为此,杨林将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作为援青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下乡调研、多渠道想办法。撰写专题报告,研究编制《青海省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反复协调农业农村部、省政府、省人大、省财政、省发改以及援青力量,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呼吁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十多年来,青海省村级动物防疫员人均年补贴仅为3000多元,这严重影响防疫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防疫人员队伍的壮大直接影响着防疫工作的成色,为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问题,她再次向农业农村部汇报青海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懈努力,从2022年起省财政按年人均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对村级防疫员给予补助,这一喜讯解决了动物防疫工作“最后一公里有人做、最后一针有人打”问题。

今年3月24日,青海省西宁市2021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湟中区)乡镇兽医站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湟中区上五庄镇畜牧兽医站举行,这也标志着全省拉开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工程的大幕。提升改造乡镇兽医站是倾注着杨林心血的又一件民生工程,看着曾经破败不堪的兽医站开始破土改造,不少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满心欢喜,连连称赞。

从2021年起,青海将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乡镇兽医站新建改建,与财政部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第一批68个乡镇兽医站建设已经动工,第二批134个已确定并在履行相关程序,预计五年时间完成全省乡镇兽医站改造,困扰多年的老破危旧、冷链设备不足等问题将被逐步解决。

“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服务三农共筑和谐”“为民解忧敬业正直,为民办事关怀备至”……锦旗背后是民心。三年援青工作虽已结束,但草原人民对这位援青女干部的情谊却绵绵不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