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的航空梦想
——访我校2012级网络学院计算机系校友秦世俊
你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梦想共同构成了雄伟壮丽的“中国梦”。有一名80后工人,他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看到更多的直升飞机凌空而飞;他想带领他的团队打造数控铣工界的航母style。
他叫秦世俊,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以下简称哈飞)、数控铣工,我校网络学院2012级计算机校友。
一分荣誉,十分责任
初见秦世俊校友是在六月中旬,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严肃的面容,给人一种时刻在思考、探究问题的感觉。一个月半前,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当下的工作中。事实上,在这之前,他已经获得过“杰出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最美职工”等30多项荣誉。他才33岁,这么多的荣誉与光环在年轻的秦世俊身上尤为耀眼。荣誉能带给人的是动力也是压力,这也是对秦世俊的鼓励与考验。他说:“我深知我们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为我们航空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更加努力,荣誉是对我的奖励,但同样赋予我更大的责任。”在荣誉面前,秦世俊没有迷失,相反的是,荣誉带给他的,是让他更加坚定地守卫在机床旁,更加踏实的在机声隆隆中思考。
才俊是这样炼成的
说起最初的梦想,秦世俊坦言自己想成为一名军人。而家里人更想让他学习一门手艺,于是他考上哈飞技校,学了当时公认最好的磨具钳工专业。2001年9月,秦世俊毕业后,如愿以偿的分配到中航工业哈飞数控加工中心,然而实际的工作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美好”。秦世俊的父亲是哈飞的一名老员工,当时在一个车间当数控工段的段长。秦世俊刚上班的时候就被分到了父亲所在的车间——打杂。所谓打杂,就是在每天早上7点半机床启动前要到岗打扫卫生,然后,还要不停地往机床上装卸零件。“装一个零件要五分钟,加工一个零件要三分钟。”每次装卸完几十斤重的零件后,秦世俊就只能利用这三分钟加工时间休息一下。 秦世俊的父亲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令秦世俊最为难忘的是,当时一起分配到哈飞的技校同学在没工作的时候来车间找他玩,他的父亲都会严辞拒绝他们,久而久之,没有朋友来找他玩了。在二十出头最贪玩的年纪,秦世俊却要学会耐得住寂寞。
相比于其他车间工人,秦世俊只是中专毕业,而且他的专业并不是数控,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在工作中,他跟在师傅身边打下手,干力所能及的杂活;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仍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艺”。他自学制图和编程,利用网络查找新的数控加工技术,并在此期间攻读了计算机专业大专和本科课程。渐渐记满的纸张、日复一日的钻研,依靠着这样的勤奋与执着,入厂1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人;4年后,他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数控铣工高级技师。2010年,获得第四届黑龙江省数控技能大赛职工组数控铣工第一名。
创新是用汗水浇灌出的花
因为秦世俊主要从事直升飞机起落架的生产工作,正如他所言,制造出精品零件和废品的差距只在0.01mm,所以每一步加工过程都容不得丝毫懈怠。可是他在学徒时做过一件“冒险”的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以往加工飞机起落架的一个零件时,都是老师傅们通过手工“划、铣、钳”的方式加工零件,这种方式复杂繁琐,秦世俊看到这批待加工的零件时,就琢磨能不能直接设计出一个程序来完成加工,而不用手工划线。他按照图纸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加工程序。得到师傅的首肯后,他满怀欣喜地对15个零件儿进行加工。然而这股高兴劲儿还没过去,秦世俊就遭遇到现实的冷水,下一道工序的工人反映这批加工零件和以前加工的零件不一样,应该是“废品”。听到“废品”的消息时,秦世俊自己也吓了一跳。但再次查看自己所编写的程序时,他坚持认为自己没错。
事实证明,他确实没错,之所以出现和以往加工零件不同是因为过去手工划线在过渡曲线部分的随意性比较大。而秦世俊通过电脑程序设计,把过渡曲线部分也给规范化了。一场“虚惊”更让秦世俊坚定了改革创新的信念。
参加工作14年,他累计完成了20多年的工作量,实施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85项,创效益488万元。他首创的《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等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已纳入到产品工艺规程中。近3年来,他改进40多种零件加工方法,自制夹具50多种,更新150多条程序,完成了《扭轴加工》、《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等一些较大技术创新(攻关)项目。他说:“一线工人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发明,但这些小改小革对企业发展同样有贡献。技能工人的队伍强大了,我们的航天梦也会更快实现。”
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解决了《自制随型定位压紧装置,保证某机型变剧摇臂尺寸》等攻关课题15项,申报国家专利8项,实现小改小革30多项。同年,该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秦世俊不无骄傲的说:“创新工作室一开始是大家互相切磋交流的平台,工作室的16个人在工作中有了问题就一起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功也是没想到的。”一群对航空事业有着共同梦想的一线工人,经常因为探讨一项技术、研究一项试验在公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重来,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浇灌出创新的“花朵”。
劳模精神一脉传承
在秦世俊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永远是那么忙碌:每日早起晚归、家里聚餐不是晚到就是缺席。秦世俊听到家里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父亲是一名劳模,你也要向你父亲学习,长大成为劳模。幼小的秦世俊并不理解什么是劳模,但是他隐约知道,这个词语背后象征着的荣光。当他去文化宫看电影时,总能看到父亲的照片挂在门前,他也为此在心底暗暗地自豪着。
长大后,秦世俊“青出于蓝却更胜于蓝”,他也像父亲一样成为劳模。在这期间,秦世俊成了家,也当了爸爸,但是他却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此时,他忽然理解了父亲。秦世俊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平时工作也很忙,他和妻子一个月能够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超过8天。儿子今年4周岁了,平时都在爷爷奶奶家,只有放假会回家住,由于平日里和孩子接触少,所以父子俩的关系并不亲密,这也是秦世俊的一个遗憾。尽管如此,秦世俊也不曾后悔,他会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但是目前工作更需要他。
劳模这样告诉我们
行者无言自成蹊,从一名起点平平的技校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秦世俊用辛勤的耕耘彰显着一名80后的担当,同时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他对新一代的大学生这样说,90后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仅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既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又要有一股冲劲和闯劲,“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专研精神,还要学会沟通,毕竟“一个人走不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2012年,秦世俊在我校网络学院进修攻读计算机本科课程,这为他技术上攻坚克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有一点小小遗憾的是,由于网络学院不在本校区上课,所以至今秦世俊也没回母校看看。不过,他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想继续考取农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并且和母校形成合作关系,更好地为航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出彩青春开拓求知胸有志,创新科技攻关伏案智无涯”这句话或许是对秦世俊最好的诠释。这位普通的一线工人一直在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他身担民族大义,挺国家脊梁,他用劳动谱写航空梦,用创新赢得世界尊重。他是秦世俊,他正朝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扬鞭起航。
(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门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