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陈徽凤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24 | 点击:[]

 

 

2017年10月,一位已年近九旬的老人,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坐火车赶来,利用自己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为学校捐赠奖教助教、奖学助学永久基金102.8万元,面对赞扬与掌声,他只是淡淡地说:爱心捐款,直到永远;不求回报,但求有效。他就是我校56届农学系校友陈徽凤。

陈徽凤1931年出生在福建省平潭岛,1952年秋由组织保送进入为国营农场培养人才的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农学系学习。1953年因院系调整,时任东北农学院院长的刘达同志亲自到北京协商调整事宜。最终,陈徽凤师生一行60多人集体来到东北农学院,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东农求学生涯。

陈徽凤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在《大豆田间试验设计》这门课的面试考试时,王金陵先生问陈徽凤“如果在田间遇到电线杆,你该如何设计?”问题即使简单,但陈徽凤也没有随意回答,而是查阅了很多资料,认真琢磨后,才做了回答,最终这门课程获得了优等,这也让陈徽凤成为了当时100多名学生中仅有的3名全优学生之一。在一次校运动会上,陈徽凤以57秒多的成绩打破了400米全校记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坚持每天锻炼,早上4点半起床,运动到5点,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60多年。这也让如今87岁的他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后,陈徽凤先后在北安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任职。工作期间,先后被学校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合编《实用耕作技术》《耕作学》、《生物统计学基础》《农业试验统计方法》《成人学习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管理》等多种教材、读物。发表《大豆丰产栽培经验》《论农田杂草特性》《五氯酚钠防除稻田杂草试验》等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数篇论文获奖。无论在哪工作,他的心里都始终记挂着母校:“东农是我立志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这所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果好,重视实践操作。我在生产实习的时候到农场去,在生产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工作后,许多单位也都因为我是东农的毕业生而重视我,给我压担子,让我得到很大的成长和提高,所以当我有条件时就会想办法回报母校。”陈徽凤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公益善事。资助贫困学生、义务当世博会向导等。后来他将重心放在了高校上,不仅资助贫困学生,还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奖助范围扩大到教工层面,解决更多人的后顾之忧。他始终认为人应该多做善事,常怀“感恩之心”和“尽责之心”。“感恩”就是要懂得回报。刻苦求学的人生经历,让陈徽凤很早就有感恩之心和报恩之念。他把自己退休后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共计102.8万元,捐助给学校作为奖教助教、奖学助学永久基金,同时,出资30余万元,帮助40余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学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徽凤说,他捐赠的动机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感恩,东北农业大学是他的母校,是他当年立志成才、勤学苦练的摇篮和场所,他要感恩报恩;第二点是尽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社会上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是没有终点的,工作退休,思想不能退休,公益事业更要长期拥有。

(撰稿/王拾犇  整理/汪思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