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曹海龙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5:31 | 点击:[]

 

 

个人简介:曹海龙,男,1981年10月生,东北农业大学2004届植物保护专业校友,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现任中科禾一(大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与利用》(科学出版社)副主编;《糖生物工程》专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糖链植物疫苗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1篇;申请专利10件,含PCT专利2件,获得专利授权2件。曾主持国家“863”(2012AA021205)子课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

 

“走出舒适区,做更好的自己”是曹海龙校友返回母校讲座的题目,而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和诠释着这句话的涵义。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专业能力十分突出,并且积极参加各类实验项目;步入社会后,他离开封闭的实验室,走上了广袤的田间地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在祖国闪耀的大地上,他为糖链植物疫苗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真真正正地将科研成果由文字变成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福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海龙校友的人生经历,从中感悟属于他的人生真谛。


忆校园时光:踏实与美好并存

作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4届植物保护专业的一名毕业学子,曹海龙校友此次重返母校,再度回忆起自己四年的东农校园时光,他感叹大学时那一份份善良纯真的情感,那一腔腔真诚的热情,就像一块未经雕刻和打磨的璞玉,纯朴无暇,通透自然,一切仍历历在目。他嘴角始终洋溢着笑容,同我们讲述起他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儿。

在报考东农时,他的第一志愿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但即便被调剂到了植物保护专业,他依然积极向上,根据实际给自己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他看来,在学习上必须要做到按时上课,每一节课都不能落下,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要认真对待,并且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就会让人在上课时间里感觉很充实。如此努力刻苦的付出,使他成为了一名十足的学霸。在校期间,他曾多次考进全专业前三名,并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由于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系统的兴趣和爱好,即便他没能如愿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他也并未放弃或搁置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他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系统,并参加了学校的计算机社团,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建了当时工程学院的网站,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计算机水平,也为学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大学的课余生活时光,是曹海龙校友最珍贵的一段回忆。无论是和同窗的足球友谊赛,是三五好友共同完成的科创任务,还是收获了牵手一生的校园爱情,都是他至今珍藏的记忆宝藏,那些回忆里有他最宝贵的青春时代。

到了大三,曹海龙校友面临着即将本科毕业的人生转折点,他在内心里告诉自己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了一个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院所,出于对大连这座海滨城市的向往以及自身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他确定了自己当时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暂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计算机,甚至不惜卖掉了心爱的笔记本电脑,拒绝了种种充满诱惑的课外活动,专心投入到了学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做考研数学模拟题时,他分数并不理想,与自己的预估相差甚远,从那之后他便下定决心,倾注更多心血,把自己全神贯注于攻破数学难关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源于投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源于不懈的坚持,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最后他如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梦想。

当被问起如何处理学习与课余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关系时,曹海龙校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只有拥有认真态度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说,“只要做事的时候能做到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专心做什么,就能学习兴趣双丰收。”也正是因为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曹海龙校友结识了许多类型的朋友,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际基础。他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休息,这样的生活过起来容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浪费时光外什么也没得到。大学生千万不要选择这种人生的easy模式,要趁年轻多去学习,多去闯荡,不要每天沉迷手机,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融进各种不同的圈子,见识不一样的风景。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去做该做的事,去学想学的东西,把握住的时间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


忆创业之路:激情与责任并重

曹海龙校友从东农本科毕业以后,并没有进入社会上的企业去寻求一个工作职位,而是选择直接进入研究所硕博连读,继续学习深造。博士毕业以后,他选择留在研究所里做助理研究员,后来晋升为副研究员。然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发现每天的工作内容周而复始,只是写着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书、课题和论文,这些工作虽然已经驾轻就熟,事业前景也一片大好,但是内心真切的呼唤越来越清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在研究所里,他希望通过努力,将科研成果推向社会,真正地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改变现状,不再被当下的一成不变所禁锢。然而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意味着他并没有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那么从一名研究所里专注学术的研究员变成一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这中间遇到的困难和不易可想而知。

回忆起中科禾一(大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过程,曹海龙校友面带笑意地与我们分享说,“公司的科研组老师们最开始着手研发的方向是人们的医用药,以开发健康的保健食品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但在后来的一次又一次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这种药物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就这样他们开始往植物用药方向开发,所以它是非常安全而且健康的。众所周知,人和动物生病之前可以打疫苗来预防患病,其实植物也有免疫系统,而他们公司的主要技术就是围绕植物的免疫系统,从自然界中提取化合物,开发出相应的植物疫苗,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以及抗寒能力,使植物少打农药,让它们变得更为健康和安全,为我国食品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在2017年的时候,曹海龙校友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那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栏目历时三个月的全国海选来到了大连,专家评审团由商界领袖、知名投资家、媒体总编辑等组成,曹海龙校友带着他的绿色生态植物疫苗项目通过了初评、复评、终评三轮的层层评选,在众多具有高度竞争力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十位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之一,并最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颁奖典礼”的舞台,成功获得了国中创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圳有限合伙)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在拿到了这一大笔融资的难得机遇下,他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指引,满怀激情地开启了创业之路。这是央视财经频道与投资机构首个共同孵化的创业项目,在创投领域也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

曹海龙校友在谈到获奖感言时说:“绿色生态植物疫苗是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但最初,我们没有融资渠道、没有市场、更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一切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登上《创业英雄汇》舞台后,不仅收获了一流投资机构国中创投的投资,也吸引了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加盟,同时带来了不少订单。我的项目其实就是在央视财经频道和国中创投的共同助力下,不仅孵化成功,而且走向市场,真真正正为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安装上了火箭推进器。”目前,曹海龙校友的植物疫苗项目已经在广大农村应用,实践证明,该疫苗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这个项目从实验室里走出,到企业快速发展,成果落地生金,真正做到了从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产品的转变。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曹海龙校友为人谦逊温和,有着远超常人的智慧、谋略、远见以及对机遇的把握能力,中科禾一就像是他的孩子,他对于自己的公司充满了望子成龙般的信心与期待,那洋溢着自信的创业者的动人笑容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享人生经验:作则与教诲并举

从曹海龙校友的经历和与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秉持着商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同行的管理理念,在他眼里,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精神和内涵。此外,他也给学弟学妹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一些鼓励和建议: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并作出自己的决定,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次,做事情要提高效率,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做到学习兴趣两不耽误;此外,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实践中,都要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和进步,不断总结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长期的坚持中不断得到机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事业,并做出一番成就。在创业方面,他鼓励东农学子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勇敢地去闯一闯,因为年轻就是本钱,积累的一次次经验会使自己离成功更进一步。最后,曹海龙校友希望东农学子们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忘回报社会、贡献社会,为社会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生贵难不忘本,曹海龙校友对母校感恩情重,专程返校为师生校友们作专题讲座,招聘东农毕业生到自己的企业就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曹海龙校友做企业以质量为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科禾一未来定会一片光明。

 

(撰稿/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