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农机专家蒋亦元
编辑:张海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4:52 | 点击:[]

 

 

追梦赤子心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农机专家蒋亦元

 蒋亦元院士,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农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机械研究。20世纪80年代突破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问题,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对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作了大量工作,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农业机械专门人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每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感悟一位榜样人物,就像和他一起度过无数的难以忘怀的日子,胜读十年书。今天,蒋亦元老师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献身科研铸就辉煌的精神再次震撼了我的灵魂。也许是因为蒋亦元老师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受他影响和他培育过的很多学子就正在教育着我们,时不时的听到他们讲述着有关蒋老师的故事,有时也会见到蒋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孔。又或许是因为他的研究领域是农业工程,而我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本科生,我和他人生发展的轨迹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看完了他的传记就像和他进行了两天深入的谈话,听他诉说了一生发展的历程,儿时的欢乐、求学的拼搏、科研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喜悦等等。一切的一切大大的开拓了我的认识,同时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引领着青春的信仰。

 蒋亦元老师作为我国第一批农业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家,驰名学界教坛,深受业内的钦佩和敬仰。他生于19世纪20年代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在觅渡桥边度过了自己曲折而又快乐的童年。在他少年时期,多难的祖国正受到日本的入侵,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举,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立志用科技改变祖国的现状,怀着科教救国、科技兴邦的抱负于异国他乡深造进修,在学成后坚定地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

 他认为人生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他就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业工程,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即使冒着失学的风险也要考入农业工程专业,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农业工程领域的学子。他常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祖国的任何个角落,都会生根发芽,从恬静温婉的江南水乡到粗犷辽阔的东北平原,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蒋老师挥洒汗水的地方,他带着母亲的祝福与期望,带着青春的憧憬和梦想,带着改变祖国农业机械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壮志,义无反顾的坚守在祖国农业工程发展的一线上。

 “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活动的真正出发点。科学的怀疑精神与传统的观念、社会的主流观点往往是相悖的。对一个大胆怀疑的人来说,成功了,有时会鲜花簇拥;失败了,可能会带来嘲笑和侮辱,甚至会万劫不复。”蒋亦元老师的性格有其平和的一面,更有富于挑战性的一面。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对外国人的权威观点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的创见,他勇敢地指出了G. 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的重大缺点——“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的论断缺乏理论依据,也不切合实际,并对G. Murphy的理论作了“组分方程可以具有不同型式”的修正的结论,这使预测精度成十倍地提高。

 大地在给予他智慧的同时,也给予他磨难。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坎坷和磨难,但他相信,走过秋天的泥泞、历尽冬日的风霜,就会迎来春天的曙光,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经历过太多曲折,但他依然坚持着进行“割前脱粒”项目的科学研究,与他的助手一起,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百折不挠地攀登前行,就像到西天取经的唐僧,进行九九八十一劫难,终于取得“真经”,达到了“光辉与顶点”。如果说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为人类您打开了哲学之门;那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蒋亦元老师用他的智慧,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实现了割前脱粒的梦想。“割前脱粒机器系统”对于蒋老师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种日渐深重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转,这种朴素的感情逐渐升华为一种担当使命的理性追求,在农机理论与实践的漫漫长路上,他一直是一个远征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蒋老师人格之可贵,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又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成就。他拒绝了很多的物质需求,每天步行或骑着单车上班,住在老旧的房子里,视名利淡泊如水,每天徜徉在科学的路上,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他失意时不悲伤,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正如他在科学研究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在为人上他脚踏实地、忠厚诚实,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对家庭、爱情的执着,同他对科学的执着是一样的。因此,他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蒋亦元老师正是如此。深深的记得第一次看到蒋亦元老师是在工程学院2012年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何堤老师正在介绍他所研究的“植物工厂”,蒋亦元老师亲自过来倾听,他穿着一身运动装,迈着轻盈的脚步矫健地走入了报告厅。远远的眺望过去只见他那浓密而宽直的眉毛下有双深邃而执着的眼睛,仿佛常常处于思考之中,透出活跃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浑身散发出一种热情、自信而又乐观的气息。

 一个人的一生,如同大自然的四季。少年时代,象征着播种希望的春天;中年时代,则象征着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进入收获的季节;那么老年时代似乎是人生的严冬。然而在蒋亦元老师的人生旅途中,永远是春天。在他还是一个普通助教的时候,就已蓄满挑战世界高难课题的胆识和能量;当他身为院士、蜚声学界教坛的时候,却仍然躬身于稻田和工厂。在高速飞转的时代列车上,他不知疲倦,始终攀登、超越和分享。醉心于钟爱事业的人,是不知疲倦、更是乐在其中的。如今,耄耋之年的蒋亦元的日程依然紧凑,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正在酝酿、实施之中。我们相信,他的事迹将深深地植根在无数的东农学子心中,传播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他的精神将激励代代学子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这是一个激情洋溢的舞台,

青春在这里绽放生命的光彩,

群雄逐鹿尽显工程儿女的气概。

我来,

不是为了看一眼哈尔滨的风景就匆匆离开。

责任在肩,梦想满怀,

我要用我的热血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谱写人生的华彩。

 一颗水稻,也是一个生命,因为生命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才需要一代代人虔诚的去探索;因为人们一步一步地趋向理想的彼岸,从而给予了蒋亦元老师为之奋斗的希望之光。

(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采编部/李陆

 

 

 

 

关闭